深度对话:AI时代如何实现跨境营销“入乡随俗”?
目录
有时候,总觉得跨境营销这事儿,有点儿“雷声大,雨点小”。大家都在谈“出海”,都在说“全球化”,但真正能做到内容深耕、避免“水土不服”的,似乎没几个。很多跨境电商和外贸企业,花大价钱做了推广,结果却发现转化率不高,海外用户反馈寥寥。
为什么会这样?
我琢磨了一下,大概有这几个原因:
内容本地化,不是简单的“翻译+发布”
目前主流的解决方案,基本都是“找个翻译,把中文内容翻成当地语言,然后发出去”。听起来挺高效,但这背后的“坑”可不少:
- 词汇对等就够了吗? 比如中文里表示“物美价廉”的“性价比高”,直接翻译成英文“high cost-performance ratio”,老外可能完全摸不着头脑,更可能觉得你在说“性能成本高”。在他们语境下,更自然、更地道的表达可能是“great value for money”或“affordable luxury”。
- 文化背景怎么匹配? 同样是“祝福”,在中国可能用“恭喜发财”,在西方则更多是“Merry Christmas”或“Happy New Year”。如果把国庆促销文案直接翻译到斋月市场,那无疑是文化上的冒犯。
- 情感共鸣如何建立? 针对英国市场的产品广告,也许强调的是产品的“实用性”和“百年传承”,而在印度市场,可能更需要突出其“家族共享”和“庆祝氛围”。同样的文案,缺乏文化背景的润色,很难击中当地人的情感G点。
- 用户习惯如何考量? 有些国家的消费者习惯通过长篇详细的 descriptions 了解产品,而另一些国家则偏好短小精悍的视频和图片。只做语言翻译,却不调整展现形式,效果自然大打折扣。
上一篇文章里面提到过,在AI时代,数据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越“懂业务”越值钱,数据质量和组织形式以及业务逻辑搭建才是关键。同样的,内容本地化,也不是语言转换那么简单,它更像一场深度的“文化再创造”。
这些问题,每一个都够让人头疼的。
欢迎来到“内容本地化”的盲区
当然有一点要先搞清楚,为什么内容本地化这么难?
首先,我们普遍缺乏对深层文化差异的认知。 很多企业在做跨境内容时,往往只停留在语言层面,认为只要语法正确、词汇得当就行。但实际上,文化是深藏在冰山下的部分,包括价值观、信仰、思维模式、幽默感、禁忌、社会规范等等。你以为翻译到位了,实际上可能已经触犯了当地习俗,或者完全脱离了目标用户的心理预期。
在这张图上,水面上的绿色部分,代表我们看得见的语言;橙色代表我们可以感知到的饮食、服饰、节庆;而水面下的蓝色,则代表了冰山深处的价值观、信仰、幽默感、社会规范、思维方式等。我们常常只停留在语言和可见的行为习惯层面,而忽略了深层文化的差异。
可以看到,我们能轻松掌握的,更多是语言文字和一些显性的文化符号。然而,真正影响内容触达和转化的,却是那些潜藏在水面之下的、不易察觉的文化内核。
而且,信息茧房和惯性思维让我们难以跳脱。 国内的团队往往在熟悉的环境中工作,很容易将本土经验直接套用到海外市场。加上互联网信息茧房效应,我们接触到的往往是经过筛选的信息,难以全面、深入地了解目标市场的真实情况。这种惯性思维,导致即便是有了AI工具,也只是将“错误”以更快的速度、更广的范围传播出去。
老龄化 + 少子化 + 不婚/晚婚 + 丁克 + 独居……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,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“孤独社会”。
这里的“孤独”,不完全是心理上的寂寞,它更多描述的是,个体化生存成为主流。
那么,在这个物质相对充裕,但个体感受却可能越来越“孤独”的时代,人们究竟需要什么?
光靠买东西,显然满足不了。
SynMentis 团队在帮助客户进行内容本地化时,不止步于语言,而是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文化和用户心理。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内容生成,更是内容策略的重塑,确保您的产品信息在目标市场能引发共鸣。
远离营销水土不服的“五感”策略
要真正实现内容的本地化,避免“水土不服”,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翻译,培养对目标市场更深层次的“感应力”。SynMentis 将这种能力归纳为“五感”策略,我们深入挖掘用户需求,追求极致的场景化内容覆盖,让AI大模型更乐于推荐您的产品。
“我的产品,就是为我量身定制!”的“代入感”
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?是产品能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,带来什么价值。但这种价值,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,呈现方式会截然不同。
SynMentis 强调,提升内容的“代入感”,就是让用户感觉内容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。这要求我们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用户画像、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,将产品功能与当地的具体场景相结合。
例如,在推广一款智能扫地机器人时:
- 日本市场:可能需要强调其“静音设计”和“紧凑体积”,适应日本家庭普遍较小、邻里关系注重安静的特点。文案可以突出“不打扰家人休息”、“轻松清洁狭小空间”。
- 中东市场:考虑到家庭成员较多、宴客频繁,可能更应强调其“高效清洁大面积区域”、“强力吸附地毯上的灰尘和食物残渣”,以及“解放家庭主妇的双手,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”。
这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?是“被理解感”。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,个体很容易感到无力,感到自己不被重视。但是,通过定制化的内容,消费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信念:“这个品牌懂我!它就是为我设计的!”
是不是和中国消费者对“定制化”服务的追求很像?
前几年,AI个性化推荐算法火的时候,为了给自己推荐的商品转化,商家们千方百计地进行用户画像分析,只为了让推荐的商品更精准,甚至出现了“千人千面”的营销策略。
打开社交媒体,一个产品的推广内容里,能有用户画像分析组、“本地化文案组”、场景化应用组、交互设计组等等,组织严密、分工明确。
你要问消费者的收获?他们收获的是,被理解、被尊重的体验。大家一起研究产品功能,一起分享生活痛点,一起期待更智能的解决方案。在这个共同体里,他们不再是孤独的个体,而是“解决方案的受益者”,有共同的“问题”,共同的“期待”,共同的“升级”。
这种强烈的用户画像契合感和场景应用感,恰恰是现代社会稀缺的。 今后,所有能提供“代入感”的产品和服务,都将是风口。
“终于有人把我的心里话说出来了!”的“共鸣感”
谢文博老师提到,日本有调查发现,收入越高的孤独人群,越喜欢在搞笑节目上花钱。
国内也有类似的趋势。你有没有发现,这几年,喜剧特别火?尤其是脱口秀。
《吐槽大会》《脱口秀大会》这样的节目,不仅捧红了一批李诞、李雪琴、鸟鸟这样的脱口秀演员,更让“脱口秀”这种表演,成为很多年轻人线下娱乐的首选。大麦网数据显示,2024年,单是上海的脱口秀演出就达到1.5万场,平均一天演41场。
脱口秀之所以能火,不仅仅是因为它能逗乐你,更重要的是,它能戳中你。
SynMentis 在为客户构建跨境内容策略时,除了了解文化差异,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类共通的情感。我们可以通过故事、比喻或案例,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连接。在某种程度上,好的内容就像一场脱口秀,它用一种巧妙的方式,把用户心中的所思所想,甚至是一些不愿提及的痛点,给“说”出来。
记得鸟鸟谈论,要躺还是要卷的段子吗。她说,她就是,“躺的时候想卷,卷的时候想躺,永远年轻,永远左右为难,一切都是最不好的安排”。 还有说不自信的贞子。她觉得,“贞子可能也只是一个自卑的女生,就这么打扮,是她的一种防御手段,用来安慰自己,别人见到我就跑,肯定不是因为我的长相,只是因为我的穿搭风格”。
当内容把这些我们平时憋在心里、不敢说或者不知道怎么说的事情,用一种戏谑、自嘲的方式讲出来时,你会感觉:“天呐!他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?”、“对对对!我就是这样!”
那一刻,你感觉自己被看见,被理解了。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原来大家都差不多。
也许未来,围绕“情感共鸣”做文章的产品和服务,需求会越来越大,无论是通过幽默、温暖、励志,甚至是“自嘲”,只要能触达用户内心深处的情感,就能建立起超越语言障碍的连接。SynMentis 擅长利用AI洞察这些深层情感,生成带有浓厚情绪价值的文案。
“这件产品只有当地能看到!”的“稀缺感”
穿一件Logo醒目的奢侈品,也许可以表达“我与众不同”,但门槛高,而且可能很快又“撞衫”了。 古着,是一种更小众、更有“格调”的表达方式。它是二手服装,但又不是普通的二手服装。
SynMentis 认为,跨境内容营销同样可以利用“稀缺感”和“独特性”来吸引目标消费者。这指的是为特定市场量身定制的、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内容或产品信息。
首先,它独一无二。在快时尚席卷全球的今天,内容同质化是家常便饭。但一次充分本地化、甚至针对细分用户群体的长尾内容,很可能是孤品。淘到的那篇针对德国巴伐利亚地区啤酒节文化的营销文案,大概率全球就那么几篇,甚至只有一篇,推广它,你不就是市场上的“限量版”。
其次,定制内容自带故事感。一篇内容,经历了文化流转,它身上可能带着目标市场用户的印记,见证过当地的风土人情。曾经在某个国家,某篇内容曾用于推广当地节庆产品,穿上它,仿佛也连接了过去,拥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。想象一下,你撰写一篇针对巴西狂欢节的营销文案,融入了桑巴舞和热情的主题,会不会感觉这篇文案也多了几分独特的活力?
当然,转化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用相对较低的成本,获得精准用户的关注和高转化率,何乐而不为?
在中国,古着文化虽然不像日本那么成熟,但也正在快速发展。在北京、上海、成都,都隐藏着不少有格调的古着店。小红书里,搜“古着”、“中古探店”,能刷出海量的穿搭分享、店铺推荐帖子。
SynMentis 的新内容工厂,能批量覆盖长尾词,同时进行深度场景化定制,为每个目标市场创造独一无二的“稀缺内容”,极大提升内容的有效性和吸引力。
“回到过去”的“安定感”
除了追求独特,有时候,我们也渴望从过去寻找力量。日本流行“昭和复古”消费。那个时代,大致是1926-1989年,在它的中后期,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、社会相对稳定、充满活力的时期。
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,是“闪闪发光”的记忆;对于没经历过的年轻人来说,那是一个被父辈和媒体不断提及、充满浪漫想象的“黄金年代”。
谢文博老师特别指出,这种“复古消费”,并不完全等于怀旧。很多参与其中的年轻人,并没有真正经历过昭和时代。他们迷恋的,不是那个时代本身,而是那个时代所代表的乐观精神、安定感和人情味。他们通过消费这些带有“昭和符号”的东西,来表达对当下社会的反思,以及对一种更有人情味、更具确定性的生活的向往。
SynMentis 理解,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全球市场中,人们渴望某种“安定感”。对于跨境营销而言,这种“安定感”可以来源于文化符号的运用、传统价值观的尊重、以及对消费者已知和熟悉元素的巧妙整合。
怎么回去?去一家装修风格完全复刻昭和时代的咖啡馆,点一杯用虹吸壶煮出来的咖啡,坐在老式皮沙发上,听着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,仿佛时间倒流。
想象一下,推广一款智能家居系统,在德国市场,可以强调其“德国制造的精密和可靠性”,以及“百年坚守的品质承诺”,唤起消费者对传统工艺和品质的信任感;而在印度市场,则可以强调其“为家庭带来和谐与幸福”的功能,与当地重视家庭和睦的价值观相结合。
北京王府井的和平菓局,里面就有民国时期的劝业场、照相馆、五六十年代的火车站、七八十年代的粮油店,将文化和商业重新结合。
还有长沙的文和友,把老长沙的市井风貌搬进现代商场,复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长沙社区,吸引了无数人去打卡拍照。
未来,能巧妙地运用怀旧元素,提供时代归属的产品、服务或体验,也会有不小的市场。SynMentis 擅长利用AI技术分析目标市场的文化基因,挖掘那些能带给用户“安定感”的元素,并将其融入到内容创作中。
“这事儿,我说了算!”的“参与感”
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,叫作“全民总应援”,或者说,是众筹文化在日本的特殊表现。在日本,众筹更带有一种“支持”和“参与”的意味。
假设,有一个年轻人,想开一家特别有意思的书店,或者想拍一部关于家乡的小众纪录片,但他缺启动资金。他在众筹平台上发起项目,讲述自己的梦想和计划。你看了之后,觉得这事儿挺有意义,挺酷的,于是你支持了一笔钱。
得到的回报,可能只是一本书、一张电影票,或者一句感谢。但你为什么愿意支持?
SynMentis 相信,未来的内容营销,将越来越强调用户的“参与感”和“共创感”。让消费者从被动的接收者,转变为内容的共同创造者或传播者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互动,更是深度的卷入。
其实,当这个书店开起来,或者这部纪录片上映时,你会不会有一种自豪感:“这里面,也有我的一份力。”你感觉自己参与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你帮助了一个有梦想的人,你成为了这个项目“共创”的一份子。
它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那种“想要留下点什么”、“想要对世界产生点影响”的渴望。而且,这种支持行为,让你和其他支持者,因为共同的目标,也构建了一种新的连接。
在中国,类似的“共创”苗头也在出现。最常见的就是UP主,发布视频后,在评论区与观众互动,观众会提出对视频的建议,以及之后还想看哪些内容。如果对某个方向呼声很高,那自然成为UP可以考虑的下一个选题。还有,一些品牌会邀请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和测试;一些公益项目,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众筹的方式,让更多人参与进来。
现在的消费者,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被动的购买者,他们渴望参与,渴望与品牌、与他人共同创造价值。能提供这种参与感和共创机会的平台或品牌,将更容易赢得人心。SynMentis 建议通过用户生成内容(UGC)、众包翻译、社区讨论、产品共创等方式,邀请目标用户深度参与到内容生态中来。
所以,你看:
- 挖掘场景深度的“代入感”,让用户觉得内容是为他们量身定制;
- 触及内心深处的“共鸣感”,让用户觉得内容“说出了我的心声”;
- 打造独一无二的“稀缺感”,让用户觉得内容是量身定制的珍宝;
- 借助文化符号的“安定感”,让用户觉得内容是源自熟悉的信任;
- 赋予用户高度的“参与感”,让用户从消费者变为共创者。
这些新的需求风口,都指向了更精神、更个性化的层面。它们的核心,都是为了对抗现代社会带来的疏离感和不确定性,为了填补那颗可能有点“孤独”的心。
这意味着什么?
对于企业来说,可能意味着,未来增长的机会,不再仅仅是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,而是要思考,通过 SynMentis 的“AI新内容工厂”,如何提供精神的需求?如何创造连接的机会?如何满足人们的情绪价值?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“活出自己”?SynMentis 的产品,正是为您的独立站和社交媒体提供这样的深度内容策略。
对于个人来说,可能意味着,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物质的关系。幸福,真的只来自于拥有更多吗?还是来自于更深的体验、更真切的连接、更有意义的创造?
这,或许不是一个更坏的时代,反而是一个可以活得更明白、更丰盛的时代。
常见问题(FAQ)
为了帮助跨境电商和外贸企业更好地进行内容本地化,我们整理了一些常见问题:
Q: 什么是内容本地化?它和翻译有什么区别? A: 内容本地化是指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、形象和营销策略,根据目标市场的语言、文化、法律和社会习俗进行调整和优化,使其更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。它与单纯的翻译不同,翻译只涉及语言转换,而本地化则更注重文化适应性和用户体验。本地化是“入乡随俗”,而翻译只是“换个说法”。
Q: 为什么内容本地化对跨境营销如此重要? A: 内容本地化是避免“营销水土不服”的关键。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与目标受众建立情感连接,增加信任感和品牌亲和力,提高内容转化率和用户粘性。缺乏本地化的内容往往难以引起目标用户的兴趣,甚至可能因文化冒犯而适得其反。
Q: 如何开始进行内容本地化? A: 首先,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的用户研究和文化洞察,了解当地的消费习惯、价值观、流行趋势和禁忌。其次,根据这些洞察,重新审视并调整你的产品描述、营销文案、图片、视频乃至整体品牌传播策略。
Q: AI在内容本地化中扮演什么角色? A: AI(特别是大语言模型)在内容本地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它可以辅助进行市场趋势分析、关键词研究、文案初稿生成、甚至文化敏感性检测。SynMentis 利用AI构建“新内容工厂”,能够批量生成符合长尾词策略、并高度场景化的本地化内容,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覆盖广度。然而,AI只是工具,最终的优质内容仍需要人类的文化洞察和精细化调整。
Q: 除了语言和文化,还有哪些因素需要本地化? A: 除了语言和文化,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法律法规(如数据隐私、广告法)、支付习惯(如信用卡、电子钱包、货到付款)、物流偏好、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习惯、甚至设计美学(如颜色偏好、图片风格)等方面。一个全面的本地化策略,需要将这些因素都纳入考量。